程俊杰,2024届毕业生■◆★,获得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莫纳什大学的Offer,最终选择攻读莫纳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
学生在竞赛中不仅锻炼了专业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参赛照片如下★■◆。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企业真实案例◆★★■,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开发,如“基于微信的课堂管理系统◆■■”、“耿丹学生信息采集及宿舍预选系统”、“医院样本库管理系统”等★★◆◆■,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工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罗東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3届毕业生,北京市朝阳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
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交流与研修项目◆★◆,拓展视野■◆◆■■★,提升能力。研修地点广泛,涵盖德国★★、美国、英国◆◆◆★、西澳★■★◆■、新加坡◆■■■、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同时包括中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主要专业课程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单片机开发基础、大数据管理与分析、移动应用开发、计算机网络安全■◆★★◆◆、游戏设计与开发■■★◆◆★、Linux操作系统◆■■、Python编程与实践、图像处理与应用、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前端综合技术■■◆★◆、Web应用开发、软件工程、软件质量管理与测试等。
本专业系统地指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全国机器人竞技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大学生数据建模大赛、海峡两岸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等,近五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赛事奖项300余项,通过竞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
本专业通过与中软国际、科大讯飞、航天科技等一线企业专业共建,将实际项目和开发环境融入教学◆★■◆★★,使学生在真实行业环境中学习,全面提高就业能力,同时提升教师科研实践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最早建立的专业之一◆◆◆■。历年来,专业紧密结合技术前沿和市场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新的台阶。
李叶皓,2022届毕业生,澳门城市大学研究生◆■,耿丹学院乐游工作室创始人,粵炬(澳門)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乐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靳嘉豪■◆■◆★★,2017届毕业生,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研究生,现任字节后端开发工程师。
张雪,2018届毕业生◆◆■◆■,英国诺丁汉大学医学院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就职于北京协和医院。
深化教学改革: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改革,以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就业能力为核心,确保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紧跟行业前沿技术的发展◆■◆■★■。
石雨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4届毕业生■■◆■◆★,澳门城市大学数据科学专业研究生。
闫璟,018届毕业生,现任爱奇艺产品技术部全栈工程师,他在校期间自主研发的◆★“基于微信二维码的课堂管理系统■■★★■■”,在学校使用了8年,极大地提高了学校课堂教学管理效率。
本专业的毕业生通常具备以下特点:严谨的思维方式★■★■★◆、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灵活的头脑、实践能力强★◆★■■★、快速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他们在就业后能够在各行业中表现出色,发展得多姿多彩■★。
本专业紧密围绕学校在地国际化教育战略,已成功举办两届国际班,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交流项目及留学深造。这不仅为校园注入了多元文化活力◆■■★,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还为学生打造 了宽广的国 际视野和优质的学习平台◆■,有效锤炼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技巧和全球竞争力■★■★★,有力推动了教育品质和国际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徐鑫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6届毕业生,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生■◆◆★★,江苏鑫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和高级工程师★◆。
施嘉伟,2022届毕业生◆◆■,在校期间◆■,他不仅获得了国家奖学金,还在多个学术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现就职于浙江省台州银行。
本专业基础研究方向为软硬件开发,注重培养学生在软硬件开发和工程实践方面的能力★■。学生将掌握桌面应用程序◆■■、Web 应用程序◆★■■、移动应用程序、嵌入式程序、游戏的开发、测试、项目管理以及运维等关键技能★★◆★■。此外■★,还加强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方向的课程★★■◆◆,为他们在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就业领域。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非常广泛,各行各业均需要计算机专业人才◆■,所以就业不限行业,社会需求量较大。毕业生不但可以选择IT类高新技术企业就业,也可以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机关、各行业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运行维护、项目管理以及信息服务等工作,并可继续攻读计算机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也是专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同时◆■★◆★,这为学生提供了与各行各业接触的机会■■★★,拓展职业视野,促进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社会服务还帮助学生理解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为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打下基础。
周彤彤★★■■,2018届毕业生,英国拉夫堡大学数学金融硕士研究生◆★◆,汇丰(中国)银行客户主任。
刘鑫,2010届毕业生,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科技教师■■★★★,2019年获北京市十佳辅导教师称号,2024年被评为东城区德育骨干教师◆★◆。
根据学校“开放式、国际化◆◆★★■、应用型办学定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学科理论基础,以软件开发与人工智能为核心方向,掌握现代软件工程方法、智能系统设计与开发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毕业生可在互联网、智能制造■◆★■◆、金融科技等行业从事软件开发工程师◆★、人工智能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工程师、网络工程师■★◆■、运维工程师■◆■■、软件测试等技术岗位,或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教育机构、各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研究、教学与技术支持工作■★★。
本专业学生踊跃参军、投身志愿服务等活动◆■◆,积极为首都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专业也大力开展品德教育、文化活动■★★★、体育锻炼等多方面的活动,全面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牟森,2013届毕业生,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北方大区行业总监,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在库专家(区块链、安全渗透、密码安全方向)。
魏瑀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4届毕业生◆■★,澳门城市大学数据科学专业研究生。
坚持★■“基础与前沿”、“竞赛与教学”、“校企合作★◆■”、“真实项目开发”、◆◆■■■“国际交流■■◆■★■”■◆★★、◆★★“社会服务◆★★★■■”六位一体★■,夯实基础、紧跟前沿,以赛促学、拓展能力;深化教学改革,引入企业项目,增强实践与就业能力★★★;开展国际交流,拓宽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彰显责任与素养,形成了专业引领、实践育人★◆★■★、竞赛树人、服务社会的多元化特色。
张鑫■■★,2024届毕业生,实践能力非常强,耿丹学院信息服务中心工作,承担学校软件开发、运维、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