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科普不难,难的是如何构建顺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聚焦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教学,推动从传统知识培养向未来创造能力培养转变,我们对教学体系进行了全面革新和重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北邮教务处副处长赵慧说◆★■。
从北京邮电大学(以下简称■★★■“北邮■◆◆■”)西门望去,校训石正前方有一排长短相间的黑色地砖■★◆★★◆,宛如“神秘符文”。解码之后★◆★★,其校训■◆★★◆■“厚德博学,敬业乐群”八个字跃然眼前,这些地砖花纹便是以摩斯码为蓝本建造而成的。
为此◆★★,2024年◆■◆◆,北邮起步制定《关于重构2024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重新打造面向智能时代的“人工智能通识课+AI与专业交叉课程”新体系◆★,围绕驱动现代产业的实践和研究方法,将大工程素养★◆★◆、大设计思维■★、大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等纳入培养方案◆■■■★。
不仅于此★◆,凭借着自己在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圈积累的丰富资源和人脉,徐童还搭建起“专家库”,聘请众多企业导师加盟,供同学们咨询技术、运营等问题,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连续跃迁。
依托光纤网、Wi-Fi网、物联网三网融合环境,北邮持续加强校园■◆“5G+■◆”应用场景建设,百余间★■◆◆★■“5G+全息”远程互动型◆◆■■■■、虚拟现实互动型、示范型智慧教室焕发光彩。技术“底座”已然搭建,智能教育教学平台★■◆★◆“接踵而至”。
从1844年摩尔斯试验成功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到移动通信技术普及,如今■◆■■■,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仅深刻改变着社会形态,也推动教育发生历史性的变革。
随后,她敲击键盘,登上“智链”平台。选择好传统纹样后,经过一番文生图、图生图技术的讲述和操作,一个凤凰花瓶跃然而现。
这片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字沃土”,迎着朝阳,无数个充满生机、迎接人工智能的“数字胚芽”即将破土而出。
“未来,我们会被机器取代吗?◆★■■”对着DeepSeek(深度求索)输入框,北邮的一名学生发出提问。
身处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让学生掌握未来主动权,完成一场“突围”?这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北邮给出的答案是:事不宜迟◆■★★★■。
李思提到,现在,北邮人工智能导论教学团队的教师已经在尝试把人工智能引入课堂互动,先将知识点问题抛给大模型,看大模型的回答结果,再与学生探讨其答案是否合理◆◆★◆■■、何处应改进,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DeepSeek什么都能回答,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打开微信视频号“小V讲AI★■■◆◆◆”,一个小女孩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讲解着人工智能知识。该课程由北邮人工智能学院教师李思制作而成■◆★■■。“我们针对青少年推出AI在大前系列网课■◆,并通过小V讲AI短视频实现科普教育的轻量化传播■◆,形成了阶梯式教学模式。”李思说■◆■◆★。
围绕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北邮率先尝试■★,把数智赋能更深层次覆盖到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和全场景,在促进教与学模式变革、学与用手段创新和内与外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深化学科交叉和人机协同能力培养,推动人才培养重心从“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并不是学校的初次尝试。李思告诉记者,2020年,北邮人工智能学院便开始针对大一新生在秋季学期开设“人工智能导论”课。近年来,学校还面向高校群体打造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开出理工版、管文版和艺体版三个通用版本“菜单★◆★★”■★★,不同学校可根据学生特点个性化“组装”课程。
随后,屏幕上跳出一行字:“面临人工智能对传统职业产生冲击,要做人工智能的驾驭者。”
在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算力网络等技术和产业快速迭代的今天■■★,要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培养一批具有问题意识、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界面临着难以兼顾大规模普及教育和个性化优质教育的难题★◆■★■★。”北邮长聘副教授徐童一语中的,“当前主流授课式教学效率高,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性的项目制学习,又需要大量优秀教师实时提供个性化指导,而大模型技术可破此局。”
“在北邮7年的求学经历◆★◆■,构筑了我的技术根基。■■”曾旺丁曾表示,母校优质的信息学科平台为每个求知者提供了充足资源■◆★■,而关键在于如何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持续探索的热情★★★■◆■。
◆◆◆“学校推出邮谱码上邮大师智链初发等平台★★■■,从教学辅导■◆◆◆◆、自主学习■■◆■◆、校园生活、创新实践等方面全方位打造智慧教学应用,助力数字化建设■★★★■■。■◆■★”北邮网信办主任郝加全介绍。
学完理论,学生想提升技能怎么办?“智链■★”开设的前沿探索★■★◆■★、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学科交叉四大场景,集聚◆◆“模型广场■★★★◆★”“实训广场★★”“应用广场◆■■”等板块■■★,可帮助学生◆◆◆◆★■“摩拳擦掌◆★◆■★”。鄂海红举例★◆★★◆■,假如一个学生想要借助“智链◆■◆”开发一个医疗问诊机器人,他可以先在“学习广场”查询工程◆■◆★“技能树”寻求解决路径,然后启动“实训广场”培养工程能力,最后用汇聚的模型、数据等资源完成工程实践★◆◆■■。
聚焦数字经济产业需求◆◆■,北邮整合国内外高水平大学、ICT领域头部企业等资源◆◆★★,打造联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力量,贯通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环节,打造出“信息科技+N”教育数字化的协同生态。
2022级本科生高德润、杨中天、邱天泽是■■★■★“马上出发创新社”团队的核心成员。两年前,ChatGPT横空出世■◆★◆★,他们和团队在徐童的指导下,研究起教育应用系统“码上■★★★◆◆”。最近◆◆★◆■,他们又完成了◆◆■★■★“码上”3★■.0和“初发”2.0新版本的升级上线。现在■★■,师生们可以在“初发◆■◆◆■◆”教学智能体平台上方便快捷地开发出专属的教学智能体■★◆,★■■◆★“码上”平台可以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辅导答疑服务。“相较于市场上的其他大模型产品,码上和初发并不直接给出最终答案■■,而是遵循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基础能力◆■。◆■★■■”高德润说。
这亦印证着北邮校长徐坤的理念,“AI+教育形成的师生机三元协同的教育生态将进一步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创新,这需要教育者、学习者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携手构建共生、共学、共研★◆◆、共创的未来教育新格局■◆”★◆◆。
记者梳理发现,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背后有一支年轻的研发团队■■■,北邮校友曾旺丁便是其核心成员之一。
基础薄弱,学生担心跟不上课堂进度怎么办?这时■■◆◆■,“邮谱”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跳出传统课堂统一学习进度的模式。★■■★“自适应学习场景可以为其推荐关联资源,构建知识图谱,梳理整合优势学科群的知识单元◆◆,实现串珠成链★■◆■◆◆。■◆★”赵慧说◆◆■。
初入校园,学生感到迷茫怎么办?这时,■★“邮大师”会为学生进行人物画像★◆■。“小到这学期选修什么课程,大到该如何选择人生方向,从选课★★★★■■、保研◆★★■◆■、读博、留学乃至创业等都能给出指导建议◆■◆■★◆。◆◆■★★★”北邮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孙海峰说。
近年来,北邮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依托学校信息科技特色优势,拉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数字教育工程”的序幕